遇见动态

iAround News

吃货时代的背后,隐藏着一副独特的心理地图

2015-08-04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自称“吃货”以来,这个词在国人的语境中就再无一丝贬义了,吃货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原来评价某人“吃货”,暗含的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好吃懒做之意;而今,“吃货”则代表“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代表“有品位、有追求”。“吃货”成了一张熠熠闪光的通行证,它让微博、微信、朋友圈各路晒美食者晒得理直气壮,让各种美食杂志、书籍、节目、游戏、APP层出不穷,让社会文化潮流观察者频频感叹:“我是吃货我怕谁”的时代来了。

“集体无意识大部分都是被某一些潮流所掌控的,不管是时尚类,还是文化类和美食类的潮流,都会潜藏着一种‘你’被催眠了的过程。”林紫北京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丁力说,某种意义上,当下这股铺天盖地的美食热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美食家、美食节目、美食机构们共同把食物变成了一种风尚,一种潮流,大众在接受的过程中被催眠了:大家都是这样的,那么我就跟从。“这种从众心理,可以泛化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吃、安全感与历史创伤
“食物本身是有心理意义的。”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表示,小孩子一生下来,与这个世界发生的最初接触是妈妈的乳房,他们通过吸吮奶水来获得与世界的联结和安全感。所以人类会通过进食让自己感到安全、感到温暖,包括很多人在焦虑或有情绪问题时选择吃东西来缓解宣泄,“进食这个行为本身就能起到一定的安抚情绪作用。”

在现在炙手可热的美食作家殳俏看来,食物是一种快乐,“赋予你安全感,满足感”。出生于“好吃家族”的她,从小便在爷爷的夸张西式早餐、奶奶的煤炉蛋饺、爸爸的芥末鸡翅和咖喱红烧带鱼中体味着食物输出的情感。成人后,她做美食、写美食、寻美食、传递“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食物漫出她的生活,成了她的事业、她的世界。“我跟世界的连接点就是食物,微不足道又无处不在,以此输出我的努力、输出我的情怀。”殳俏说。

李松蔚分析,中国人之所以对食物投注了如此多看起来都有些夸张的情感与表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创伤——饥饿。“中国人一直都是在饥饿的记忆中生存着,所以就导致我们的上辈人、上上辈人认为吃是特别重要、特别有安全感的事情。”看看如今端着饭碗追着小朋友跑的各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知道,不吃饭对他们是天大的事儿,觉得这孩子有问题,反过来如果孩子吃很多,一般他们不会觉得有啥不对,反而喜滋滋称赞“胖嘟嘟多好”。“历史因素的强化,让中国人觉得吃是一个好行为,不吃是有问题的行为。”

晒美食、社交与自我认同
随《舌尖上的中国》一同异军突起的,还有浩浩荡荡的“晒美食党”。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会有那么几个“党员”,上至五星级酒店自助餐,下至路边摊烤串,丰富至满汉全席,简单至一碗白饭,总有人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调好各种图像效果发上来,俨然一部部不同版本的“舌尖上的民间”。

各种曝,各种晒,图什么?心理咨询师丁力强调“我是晒情感更多一点”。她也是晒美食党,有时晒自己烧的家常菜,有时晒老公做的蛋炒饭,有时晒到了喜欢的餐厅,被情调与环境催生出的抒情感慨。“这是一种交流,重要的是我在当下,我和食物之间,能够创造出一种氛围与大家分享,有一种很浓的情感联系在里面。比如早上老公给我做了鸡蛋炒饭,那个饭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么早起来,做我喜欢吃的东西,这是特别好的感动。”

在李松蔚看来,晒美食这件事的心理动机因人而异,但大部分人还是通过这个与别人建立关系。在社会高速发展、两极化发展日益严重时,对许多处在焦虑状态的年轻人,吃东西或晒美食会成为帮助他们的一种方式。“比如我不能每年都晒去马尔代夫的照片,但晒一个我去哪里吃的东西是很容易的。我用这种方式显现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品位,这是跨越了阶级和贫富的一种存在。晒出去,朋友们给我点赞,我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跟别人建立关系,实现我对于个人身份、品位的认同。”

于是,当饭桌前的所有人都在菜上齐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动筷子而是摸出手机拍照,然后各种晒照片、讨论又去了哪里吃了什么、照片何种风格更华丽时,“吃”好像已经不是重点——“许多人的关注重点已经不是食物,而是食物背后所代表的我自己。”李松蔚说。
美食的压迫
“美食,如果谈论得太多,反而会产生压迫性的焦虑感与副作用,有些人甚至疑惑自己是否是会吃的人。”就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如火如荼播出时,它的总顾问、食评家沈宏非在某论坛上如此感慨。

丁力说她可以理解这种感受:假如别人都说吃过鹿茸,你没吃过,就会觉得自己和大家有点距离;黄太吉的煎饼大家都说好吃,你觉得不怎么样,就会不自禁认为自己有点异类;当大家都在讨论某家餐厅某道菜时,你不知道,就会感到孤立。在中国,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求同”,只要与多数人一样,就会感到安全。对美食的关注、讨论与解读过多,容易让人为食物附加太多超越它们本身之外的价值和身份认同,然后再为这一切所累。

“当你感受到食物带给你那么多的附加的东西之后,你和这个食物本身还会有情感,还会有联结吗?”或许这是我们被美食热潮所累时,可以问向自己的问题。丁力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分享:“ 如果我们能够延伸食物带给我们情感的部分、爱的部分,能够此时此刻此地,享受自己和食物之间产生的愉悦感,可能你再次看待食物的时候就会很不同。如果食物带给你浓郁的幸福感,它背后一定有一段故事,一种情感,那个故事和情感才是重点。”